“中国语言文学”是学校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传统学科。本学科充分利用外语院校多语种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科学研究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功底扎实,熟悉外国文化与国情,熟练掌握1-3门外国语,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兼备的高层次中外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人才。科学研究方面,特别注重中外结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发展中外语言、文学、文化等多领域的比较研究,成果丰硕,特色鲜明。
学校成立初即设立汉语教研室,1985年设立对外汉语系,开始招收对外汉语本科生,我校是西南地区最早招收对外汉语学生的学校。1998年正式设置对外汉语本科专业,2004年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对外汉语专业成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是重庆是唯一的对外汉语专业特色建设点。2011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成为重庆市精品课程,现有重点课程及精品课程20门。
本学科2001年获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2006年获得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个硕士点,2014年中国古代文学招收研究生,2015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招生;其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同类学科中唯一的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在西南地区有重要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我校中国语言文学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学科建设唯一的支撑学科。2014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并获批重庆市“三特计划”中国语言文学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
本学科依托外语优势,在中外语言文学比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并确立以汉语国际传播作为发展基点的学科发展思路。本学科还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校是西南地区最早招收留学生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高校,目前已和多哥洛美大学、俄罗斯下诺夫罗德语言大学、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13年我校成为重庆市小语种对外汉语师资培训基地。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凝练,中国语言文学各方向已形成鲜明特色,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艺学以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为支撑点,将西方文艺美学思想、西方文论与中国审美文化实践、中国文艺学科理论相结合,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侧重于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文教育、中文信息处理等方向的研究;汉语言文字学借鉴当代语言学理论,以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对外汉语为重点进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除古代文学分体研究为基本研究内容外,且密切关注并大力拓展相关联的古代文学传播与接受、海外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侧重在跨文化视野下广泛深入探讨现当代作家与作品中的复杂思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在中外作品女性形象比较、中外戏剧比较、西方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学科学术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已经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和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科团队。本团队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讲师10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14人(在读博士2人)。本学科以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以及央地共建“汉语国际教育中多语种背景下的中介汉语语料库实验室”、“重庆市小语种对外汉语师资培训基地”、校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为依托和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其学术资源展开科学研究。近五年来,本学科科研成果丰硕,在研究领域获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6项。
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资源共享课程1门、市级、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5门;承担“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对外汉语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一项。
本学科从200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累计培养研究生430余名。现每年招收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硕)50余人,外国留学研究生15人。近年来,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的部分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等核心刊物上;有多篇毕业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学科学生还在各类大型专业竞赛中表现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如在中央电视台英语演讲与风采大赛、“邮政杯”全国排舞大赛总决赛、重庆市大学生戏剧节等大型专业竞赛中,本学科的学生多次获得高级别奖项。
本学科的本科毕业生中,先后有100余人考取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大、南大、人大、北师、南开、中山、川大、复旦、华东师大、暨大、北外、上外等国内外著名学府的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生中每年也有人考上川大、南大等名校攻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