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三点,认识一个“文学中国”讲座在教学楼C1-2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谢有顺教授主讲,胡鹏老师主持。同时,出席此次讲座的嘉宾有中文系刘云春老师以及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和英语学院的老师们。
讲座开始前,胡鹏老师对谢有顺教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谢有顺教授是文学博士,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小说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文化领军人才等,并于2010年被国际经济组织达沃斯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出版有《成为小说家》、《先锋就是自由》等著作17部,曾获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多个奖项。
讲座正式开始,谢有顺教授首先就“文学中国”一词做出阐释。“文学中国”出自林语堂的书,书中说到,林语堂一次去日本,日本人给中国人取了个外号就叫“文学中国”。虽然,这里的“文学中国”稍具讽刺意味,但无可否认,从古至今,从平民到贵族,从生活到科举,文学确实都是一项全民的活动。这样一种重文现象,甚至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缺乏必要认识,从而导致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
谢有顺教授还列举了五四运动时期文人的例子,比如鲁迅、郭沫若、胡适等著名文学家在出国留学时学习的都不是文学,而是医学、农业、数学等与近代科学相关的学科,但最后却都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这说明了“文”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对国计民生的意义。接着,谢有顺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以文为核心的国家,“文”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美学观念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里所说的“文学中国”强调的是文学有效的参与、影响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谢有顺教授还引用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话“你不通文学,始终是一种缺憾,这种缺憾甚至比不懂哲学、不懂历史还要大”,论述文学对于个人品格养成的作用,然后谢有顺教授举过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时文学赋予其深刻意蕴的例子,阐述文学对生活习惯的塑造作用;随后谢有顺教授用中西方受文学不同程度的影响作对比,分别阐释“文学”对于中国人民在各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然后,谢有顺教授又指出在当代中国应文理并重,“文”比起“理”来,似乎并无太大用处,但在生活中恰恰是“文”这看似无用的东西带给我们生命的乐趣,展现给我们生活的无限可能性。文学的力量,看似柔软,但有时候它也具备涤荡心灵、摧枯拉朽的能力。就像如今一直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或者说就是一种中华文学的复兴,因为文学具备这样使中国崛起的作用。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谢有顺教授也一一认真作答。这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讲座结束后,胡鹏老师用幽默风趣、激情澎湃、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评价谢有顺教授的讲座,并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王梦玲
图/学生会信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