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东亚系Li Dian教授来我系讲座——数字人文的历史与现状
 

        2018年6月7日下午15:00,一场“数字人文的历史与现状”的专题讲座在行政楼C216如期举行。这次讲座的主讲人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李点教授,中文系刘云春教授作为主持人,中文系部分青年教师和中文系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李点教授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东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主任,亚利桑那大学全球化研究学位项目中心联席主任。担任英文杂志Comparative Literature & World Literature的美方合作者。李点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海外汉学、戏剧电影艺术以及全球化等领域,在文学理论、诗歌翻译研究等领域也颇有建树。已出版专著《离散与归宿:现代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落叶不归,中国现代文学的离散主题》、The Chinese Poetry of Bei Dao,1978-2000: Exile and Resistance等。译著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博尔赫斯传》等,并有大量的学术论文、书评、翻译等作品发表。

李点教授

        讲座一开始,李教授就鲜明地指出“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一个国内外学界都十分关注的前沿话题,尤其美国已高度关注,但目前研究成果还较少。不过近两年已经陆续出版了一些科研成果。”所以他认为数字人文是未来的东西,会对各个研究领域带来会巨变。接下来,李教授从数字人文的历史现状、内涵意义和文化批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二十世纪罗兰•巴特、褔柯、伊格尔顿等理论话语为语境,数字人文是在二十世纪理论废墟上诞生的一次转向,是学术领域的颠覆性方法论革命。数字人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它的关键点是学术领域里的人文数字与科技的真正融合;这一趋势导向未来的知识一定会走向去文字化。未来的知识生产越来越远离印刷品。在讲到当下全球关于编码与研究的争论时,李教授指出学术研究领域的数字方法不能代替人文价值的分析,这是人文社科学者的责任。学术领域的数字转向带来的人文真实性值得思考,但是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式值得肯定。其次,在数字工具这一部分,李教授以电影中的数字技术应用、生活中各种程序的使用指明数字资源可开发性之大。最后,在讲到数字人文的“诱惑”时,李教授提倡人文学者要勇敢地拥抱新生事物,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促进教学、科研的创新,通过大数据、“远读”(distance reading)等最有利的数字工具和方法,探索学术前沿关心人文价值。

        在李点教授的精彩介绍结束之后,是主讲与听众的互动时间。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集中在人工智能写作是否会对我们的诗歌写作带来威胁,能否传达出同样的艺术效果。就这一问题,李教授的回答是,机器人写作的程度令人惊讶,但是这种创作的艺术程度有待检验。我们不应该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慌,但是我们也要思考人工智能究竟能走多远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人文知识分子应该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人文知识分子不关注,谁去关注?

研究生提问

        主持人刘云春教授最后作了点评。她首先感谢李点教授慷慨分享最新最前沿的研究,她说今天的讲座是一场十分缜密的、真正前沿、充满智慧的学术讲座,通过李教授的关于数字与人文的讲解,我们了解了二十世纪人文学术领域的理论转向后又一次尚未完成的未来知识生产转型的革命。主持人指出人文学者应该高度关注人文学术领域的前沿,要有高度的学术和敏感度,今天李教授的讲座还给我们硕士生们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上都提出了非常有益的指导。比如人文学者不能给自己设限,尽可能地通过跨学科方法与前沿技术通汇贯通;理论研究中自学的态度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人文学者不能死记理论,不能忽视技术的革新等社会的变化,一定要创新,走到前沿去,才能更好地应对数字研究对人文学科的冲击。最后,刘教师代表在场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请李教授谈谈亚利桑那州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社科情况,李教授都进行了详细解答。刘老师热情地邀请李点教授明年有机会再来川外讲学。

刘云春教授点评

        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下午17:30,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中文系文艺学的研究生们依然围着李点教授继续交流专业问题。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办公地址:西区行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