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我院成功举办“人工智能+国际中文教育”成渝-中亚校长论坛。来自成渝地区及中亚国家的教育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搭建教育合作平台,推动技术赋能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创新。该论坛由教育部语合中心指导,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我院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务处承办。论坛由我院周启红副教授和李函柯博士主持。

论坛开幕:聚焦技术赋能,开启交流序幕
下午14时,胡登全院长首先发表主旨发言。他重点介绍了学校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变革的具体举措,指出学校通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申报“AI+中文教学”创新项目、开发智能教学工具及共享资源库等举措,推动了人工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胡院长认为,未来川外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应深度拥抱人工智能,教学上积极引入AI教学工具,科研上鼓励教师探索AI成果应用,着力培养“中文+AI”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

中外交流:多元视角碰撞,共话教育创新
论坛上半场,中亚各国教育界代表先后发言,分享本土实践经验与合作愿景。比什凯克市62中校长古尔纳拉•阿克泰拉科娃、20中校长卡尼凯•阿丽木库洛娃等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认为智能学习平台、发音训练系统等人工智能成果,有效提升了中文教学的效率与趣味性。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代表奇纳尔•阿桑别科娃介绍了该校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与中方机构开展的合作项目。阿卜杜拉萨卡夫中学校长阿斯兰•赞卡比洛夫强调中文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战略价值,呼吁以“中文+人工智能”双驱动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比什凯克市70中校长乔尔蓬•朱努舍娃介绍该校数字化教育实践,认为Google Classroom等在线工具能够帮助孔子课堂构建智慧课堂,促进文化浸润。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78中校长卡利加什•张扎科娃分享了自己学校中文课程改革经验,通过在小学增设“趣味中文”实验科目、开发AI辅助教学工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下半场交流中,川外附小官海鸥校长围绕学校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探索展开,从多语种课程的设置,到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多维度展示了学校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学生方面的成果。伊塞克湖州教育局代表梅兹坎•卡迪罗娃系统分析了中吉教育合作的主要方向,包括师生交流、联合项目、数字教育支持等,同时提出偏远地区资源获取、文凭认证等现存挑战及解决方案。比什凯克国立大学附中校长达米尔•科诺克巴耶娃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吉教育合作成果,提出未来应深化双方在学科建设、教育信息化等领域的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什凯克市66中齐尔迪兹·库瓦特贝科娃介绍了该校孔子课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远程中文教学,打破了地域限制。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26中校长奥尔加•托德拉什则聚焦工业4.0时代的教育转型,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呼吁教育体系向数字化、个性化升级。比什凯克国立大学乌拉·坦加塔罗夫指出中国商务文化根植于儒家、道家、佛教等传统价值观,核心体现为“关系”“面子”“和”等要素,需通过理解等级礼仪、集体决策、象征主义及灵活合同等实践,尊重“入乡随俗”原则以降低跨文化冲突。

总结展望:凝聚合作共识,共绘发展蓝图
论坛最后,胡登全院长作总结发言。胡院长指出,本次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进展、应用实践及未来趋势形成三大共识:一是人工智能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需在教学、教材、教师培训等领域深化技术融合;二是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与跨文化交流是关键方向,中亚同仁分享的经验为中方提供重要借鉴;三是搭建长效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双方应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远程教学、联合科研、师资互派等项目,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教育合作质效。他表示,川外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加强与中亚高校及教育机构的务实合作,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主编|胡登全 薛红
副主编|邓琼 黄劲伟 张晓芝
执行编辑|艾贇
值班主编|王奕丹 金霜 赵桂林 吴丹
责任编辑|文世欢
图片编辑|文世欢
版式|张茗露
校对|班明蔓 王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