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日下午,我院特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数字人文》学术期刊编委、创始编辑,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委员严程老师,开展《系年·交游·行迹:数字文献学复合研究方法例说》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袁晶副教授主持,通过线上腾讯会议方式进行。全校本科生、研究生一百五十余人参与并聆听。
讲座开始,严程老师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分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字信息,提出了如今旧文本数字化、新文本数量膨胀的现状,并就此引出了本次讲座的重要话题,即人文研究中数字转向的现实情况及其必要性。据此,严程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并论述数字人文的发展与应用:数字人文小史;数字人文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系年,交游,行迹:数字文献学例说;以及数字人文的批判声音。讲座条理清晰,课件图文并茂,严老师的讲解也是学术性与趣味性共存,给了同学们极大的启发。
第一部分严程老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数字人文发展的历史渊源、相关学者的著作、相关研究的发展,以及发展历史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清晰的讲解与丰富的文献展示使同学们对数字人文在历史方面的宏观发展与走向有了清晰的认知。另外,严程老师在梳理时间线的过程中提供了非常贴切且细致案例分析。由不同院校、不同专业领域的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引出了数字人文在不同学科内的应用现状。
关于第二部分:数字人文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方面,严程老师则是从著名学者Franco Moritti提出的“远读”这一重要理论着手,并佐以相关案例:英国小说标题研究与性别语言学研究,阐明了数字人文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严老师并不局限于历史与理论方面的展示,她又从课程实践着手,讲述了同学们可以切身感受并非常感兴趣的网络文学在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拉近了“数字人文”这一精深主题与同学们的距离。
讲座的第三部分,也是严程老师此次讲座的重点,即文献学研究中“系年、交游与行迹”的数字文学研究方法与相关案例。为阐明传统文献研究的难点,严程老师以自身研究经历举例,向同学们讲述了清代闺秀群像这一研究对象的传统文献学研究困境,说明了数字文献学对于研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她以“潘素心笔下的故地”以及“沈善宝和他的朋友圈”两个数字文献学研究案例,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数字人文技术在“行迹、交游”两方面研究的直观性与相对准确性。这不仅说明了数字人文技术在文献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更说明了数字人文的发展给予了研究者更广阔的视角与更丰富的资料。
而在数字人文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有许多批判的声音引起了大家的反思:数据库中对于民族、性别的隐形偏见、“远读”概念反文本的弊端等,这一切都启示我们,在合理利用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理念与技术上的不足。
讲座的最后,袁晶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人文是一个重要且有研究价值的命题,其并不只关乎资料的搜集整理,更代表了一种更具有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数字人文”作为一种具有当代属性的研究范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能将我们带到何处,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编辑:李佳鑫
审核:黄昊宇、陈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