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莅临我校做题为“汉语构式语法”系列讲座
 


 

        2018年12月19日、20日、21日三天,孙朝奋教授来我校进行了三场主题分别为“汉语名词和名词短语的系统对应关系”、“汉语无度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的系统对应关系”和“汉语动词时间系统和指称的对应关系”的讲座。孙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语音大学长江学者),美国康奈尔大学语言学博士。孙教授系统地为大家介绍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对应关系,帮助大家构建起了名词、形容词、动词的知识框架,孙教授有趣又有学理的讲学有利于大家在学术研究上走得更深、更远。
        第一讲:汉语名词和名词短语的系统对应关系
        2018年12月19日19:00,孙朝奋教授主讲的汉语构式语法系列讲座第一讲于宏文楼国际会议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题为《汉语名词和名词短语的系统对应关系》,由我校研究生院院长王仁强教授担任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还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在王仁强教授对孙朝奋教授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讲座正式开始。  

王仁强教授主持

孙朝奋教授

        孙朝奋教授首先提到了他的讲座主题——汉语的名词:结构助词“的”和复合词,孙教授说这是他在美国的外语教学指引方面的内容及教学主要内容。接下来,他指出Fillmore and Kay 于1997年最早提出了“construction grammar”这个说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pairing for form and meaning”这两个方面。然后,孙教授又详细介绍了什么是构式语法。他提出: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词,欧洲语言有词类之分,汉语的语法单位不是字,而同样是词等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并为我们展示了常用汉语语法分级表(1-6级)。孙教授接着提出汉语名词短语有四个构式,还说到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个汉字是:的、一、是、我、不、在、人、他、有。而这其中“的”字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大概4.5%)。在经过大量的讲解之后,他说:有“的”是个名词短语,比如“我的爸爸”。而无“的”是个似语词,比如“我爸爸”。这个“我爸爸”是表示唯一的,“我的爸爸”是表示其中之一。也就是含定语标记“的”的名词短语不是表示一个子集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他总结出:名词有三等,似语似词词,有“的”是短语,无“的”便是词。而汉语的似词复合名词包括:名词+名词、习语、形容词+名词。汉语的普通词是:自由语素词、粘合语素+粘合语素词、自由语素+粘合语素词、粘和语素+自由语素词。再有的汉语复合名词构词的循环性是:似词复合、循环似词复合、循环似语复合、似语复合等等方面做了详细而又有趣的讲解。最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与孙教授进行了有趣而又热烈地讨论。

师生合影

        在讲座接近尾声时,主持人王仁强教授对此次讲学进行了总结,并对孙朝奋教授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莅临川外进行讲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孙朝奋教授的整个讲学活动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有料、有趣。同学们在此过程中一直认真倾听孙教授的讲学,越听越觉得有趣。21:00左右,此次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第二讲:汉语无度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的系统对应关系
        2018年12月20日上午10:00,汉语语法系列讲座的第二讲于博文楼6楼报告厅顺利举行。孙朝奋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汉语无度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的系统对应关系”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文系主任周文德教授担任主持,部分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参加此次讲座。在周文德主任对孙朝奋教授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讲座正式开始。

周文德主任主持

        在讲座一开始,孙朝奋教授为老师同学们介绍了形容词的分类和区别,然后提出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中的普通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孙朝奋教授称其为有级形容词和无级形容词,并分别阐述了特点。孙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根据形容词的分布研究它的本质,最方便的是研究在谓语上的形容词。”然后,孙教授举了中国人打招呼方式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说明了汉语和英语中的祝福语的区别。接下来,孙朝奋教授提到了冯胜利、施春宏在《三一语法》中“很”加形容词中“很”取消了光杆形容词的对比意义这个说法,并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孙朝奋教授再次用句子实例对比来提出欧洲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并发表结论:“光杆形容词是肯定的。”且提出主题“汉语的形容词是无度的”,讲解了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的判断,提出了可将程度副词放在“一把尺子上”的想法。孙朝奋教授强调了:“中国人的祝福语中必须使用无度形容词。”并再次举例说明英汉形容词的区别发表结论,汉语中只有无度的有级形容词。  

孙朝奋教授

        孙朝奋教授的整个讲学不仅十分有学术性,并且语言幽默有趣,不失其趣味性。讲学中注重运用实例说明观点,并提出汉英语言学的区别。同学们主动配合孙朝奋教授的讲学,由此加深了同学们对汉语言形容词与程度副词的了解,激起了同学们对语言研究的兴趣。 孙朝奋教授对所讲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随后对老师同学们的积极提问一一解答。最后,孙教授提出了汉语言研究可与其他语言进行对照,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试金石的看法,希望同学们能一起研究这一系列问题。

师生合影

        在讲座临近尾声,周文德主任对此次讲学进行了总结,并对孙朝奋教授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莅临川外进行讲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老师们与孙朝奋教授合影留念之后,本次讲学圆满结束。相信同学们在参加了孙朝奋教授的讲学之后一定受益匪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学有所成。

       第三讲:汉语动词时间系统和指称的对应关系
        2018年12月21日上午10:00,汉语构式语法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川外西区教学楼C1-2顺利举行,孙朝奋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汉语动词时间系统和指称的对应关系”的讲座,由中文系吴锋文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另有部分教师及学生参加此次讲座。  
 

吴锋文老师主持

        首先,孙朝奋教授说明了做动词研究首先是词义和语法义。动词语法系统的核心就是时间状态(时态tense,时体aspect,情态modality)。然后,孙教授提出了V+NP构式,这个构式涉及界,指称,语用。并用“吃饭”这个话题举例来具体解释。

孙朝奋教授

        孙教授接着介绍了动词的时体多用三个时间来描述:说话时间(SpT)、参考时间(RT)和事态时间(SitT) (Reichenbach 1947, Moravcsik 1974)。接着,用英语举例,在英语里,如果RT和SitT在SpT之前,句子的主动词必需用过去式,反之RT和SitT在SpT之后,主动词用将来式。而汉语研究与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有关,因为这些汉字通常都是语法词。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基础理论由Tsai(2008)说现代汉语标记有三个投射层次Asp1:在(progressive)和过(experiential),Asp2:了(perfective)和着(durative),Asp3:着和完(lexical word meaning ‘finish’)。孙教授认为“了”与Tense更近。之后,孙教授提到了一篇文章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里面提到有界和无界的概念。有界的事态是用过去式,无界的事态用现在式。但孙教授就这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真实语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无界事态的RT是过去,而且其中有时间状语、时体标记或动结式的,只有一半左右,无界事件没有Smith & Erbaugh所说的表示现在时的常态。接着孙教授用“我搬一个桌子”等例子的中英文对比来具体解释,发现汉语的两个动词构式,时间解读注重语用。最后孙朝奋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解答。

师生合影

        中午12:00左右,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相信同学们在参加此次讲座之后,能对语言学研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也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地投身到语言学研究上。
        至此,孙朝奋教授主讲的“汉语构式语法”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文/张小康、 刘璐、 向晨
图/张锦然、唐洁、李奥林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办公地址:西区行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