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中文系文艺学及外国文学学科整体发展,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加强与一流大学的业务学习交流,中文系文艺学暨外国文学教研室老师于3月3日至3月9日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体访问与学习。
3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领导对我系教研室老师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高度重视此次前沿研修活动,再次对研修行程做了周密贴切的安排部署,邀请我系教研室老师实地教学观摩,派请中文系六位著名学者组成最强专家阵容为教研室老师传经送宝、开拓视野。
4日上午,教研室老师一行深入华东师大中文系研究生课堂观摩学习,聆听文艺学硕士生导师汤拥华教授和山谷老师联袂主讲的《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研究》课程,课堂主要围绕“知识与大学”的话题展开,在山谷老师简要地梳理西方古希腊及中世纪以来的学科传统后,引导学生结合所预习的资料思考古希腊认同的“学习为了学习”理念在现代社会语境中会有怎样的遭遇,如何将不同语境的学习概念放在一起,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课后,我系教研室老师受此次课堂教学情况启发向汤拥华教授和山谷老师请教一系列学科教学问题和课堂授课经验,受益匪浅。
教学观摩
4日下午,我系教研室老师连续聆听了两场讲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的范劲教授为老师们带来第一场名为《外国文学研究的元方法论》的讲座,范教授开宗明义,首先对“元方法论”进行解释,指出“元方法论”之“元”具有反身性,意在回到系统本身,系统自己建构自己、自己完成自己、自己观察自己,契合德国人所讲究的正反合逻辑,回到自身;其次,范教授就“外国文学”这一概念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认为文学从一开始就是比较文学,有了比较文学才会有文学,文学构建交流场,其规则是语言形式,即说即无,进一步指出外国文学是系统指定的异托邦;最后,范教授仔细区别了方法与理论的不同之处,认为方法是第一级的观察,理论是第二级观察,方法是中立的,不需要检验自己的成果,一旦检验就会变成理论,不仅观察对象,而且还观察自己是如何观察对象的。讲座之后,由我系教研室老师徐臻博士对范劲教授的讲座进行评议,范教授由点及面,由表及里,逻辑缜密,学理性强,对教研室老师们启发极大。第二场讲座为由汤拥华教授主持,刘阳教授主讲的《对“后理论”走向的一个比较考察》,刘阳教授是文艺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曾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一等奖、15次最受学生欢迎课程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刘教授思路清晰,按照一条主线(语言论)、三个方向和多重谱系的框架阐释“理论”之后的理论,依据德里达论在场的盲点,即可重复的不可经验性,着重讲解走出可预测性的三大取径:科学的方向(走出人类语言学),人文的方向(重建人类语言学)和交融的方向。讲座由我系教研室老师姜小卫教授评议,刘教授的讲座前沿性强,跨学科性强,体系性强,他的讲解启发老师们对人工智能和后理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老师们与刘教授就人工智能语言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范劲教授
刘阳教授
5日下午,华东师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罗岗教授主讲《重返“五四”:霸权更迭、俄国革命与“庶民”意涵的变迁》,罗教授视野宽广,思想独到,以国际化事件如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出发点,分析中国五四的文化氛围,以青年毛泽东依托《湘江评论》活动事件,论证五四思想从中心知识分子到边缘知识分子下沉的过程;并进一步指出当时的五四风云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拥有外交眼光,当时的中国面临两套话语,一套是列宁主义,一套是威尔逊主义,国际形势的变化及霸权的更迭使得中国走上了列宁道路。教研室老师徐臻博士对罗教授的讲座进行评议,罗教授的学术功底深厚,思路清晰,严谨治学的能力及博览群书的精神令人叹服,从外交史角度进入文学史研究打开了讨论空间,制造了学术热点。
罗岗教授
5日晚,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师大比较文学金雯教授主讲《“经济人”的情感潜流:<鲁滨逊漂流记>的实物叙事》。金教授从生产者与使用价值的关系这个马克思主义批判视角切入,指出鲁滨逊这一人物凸显物品的使用价值,符合对资本主义改良理想投射的传统观点,《鲁滨逊漂流记》一方面极力模仿纪实性的航海叙事,另一方面又增加传奇式情节,有宗教叙事、传奇叙事的架构,理应视为形式现实主义的先兆。金教授进一步指出鲁滨逊认为情感交流并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性交流,而是人的不安分的非理性的情感漂流,小说不是对荒诞求生的记叙,而是在其中建构使资产阶级理想化的情感基础。在讲座尾声,金教授抛出了一个小说中涉及大量Wonder(惊愕情绪)的问题,引发与会教师们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讲座评议人、我系教研室老师胡鹏副教授认为金教授的讲座采用当今热议的许多新视点,如经济与文学,物与文学,为在座的老师们打开了学术探讨思路。
金雯教授
6日上午,2016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大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为教研室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审美意象的创构》的讲座。朱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个核心范畴,是审美活动的结晶,在审美意象即“美”的界定中,作为美学研究的本体对象的“美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或副词。朱教授特别强调叶朗先生说“美在意象”,而他认为“美是意象”,美并不是对象,美是在审美过程中成就和体现的,是主客、物我交融的成果,审美活动的过程是意象创构的过程,审美意象作为美的本体,是生成的,不是预成的,是主体能动创构的结果。朱教授意在从中国美学资源出发,立足中国传统资源,搜集扩容意象史料资料,增加对意象的理解,他还有意与神经科学实验联合,探讨美的深层次问题,发掘更多美学问题。我系教研室老师袁晶副教授对讲座作出评议,认为朱教授不仅有理论的建树,更有将理论历史化的决心,其注重学术传承的精神激励在座教师,心生敬意。
朱志荣教授
7日下午,华东师大中文系文艺学硕士生导师汤拥华教授带来最后一场讲座《面向残酷的美学——从朱迪丝••施克莱到理查德•罗蒂》,汤教授由罪到恶行、人性与神性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作为难题的残酷,认为难题有二:一为视残酷为首恶与未定状态,二为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汤教授依据罗蒂的“不存在绝对客观的事实,只有不同的故事”认为矛盾不是靠非常精巧的处事结构解决的,矛盾就是矛盾,是建立在解决的可能性之上,而非解决的一劳永逸之上,是处理复杂问题时培养出来的新习性,因而文学的价值在于进入一种困境,将作者与读者一同卷入。我系教研室老师朱周斌教授对汤教授的讲座作出评议,朱教授结合自己与儿子的生活往事反思生活的残酷美学,同汤教授一起探讨生活的残酷美,启发了在场教师。
汤拥华教授
7日下午,在所有讲座结束后,我系教研室老师一行紧锣密鼓地同华东师大中文系主要领导、骨干教师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座谈。座谈伊始,朱周斌教授简要介绍了我校中文系文艺学和外国文学学科发展概况,并就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术激励机制和课程设置等问题向华东师大中文系同仁虚心请教,求学取经。8日上午和下午,教研室老师一行再次来到华东师大教学楼观摩学习本科有关课程,各位老师结合自己实际教学情况与华东师大同仁们深入交流。
座谈会现场
此次研修活动日程安排紧凑,研修内容丰富,教研室老师一行始终处于求学问道的紧张状态,收获颇丰,为今后文艺学暨外国文学的良性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此次研修活动由华东师大中文系统筹安排,我系文艺学暨外国文学教研室老师特向其热诚贴切的安排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图:魏成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