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晚7点,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云上歌乐·特别讲堂”推出了《顾城海外时期诗歌鉴赏》专题讲座。这次讲座采用腾讯会议(会议号155-720-902)线上举行,由我院赵飞老师主持、刘云春老师主讲。参加这次讲座的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也有部分其他学院同学参加了线上旁听。
晚上7:00讲座准时开始。赵飞老师介绍了刘云春老师以及她近年对顾城诗歌的研究情况。讲座开始后,刘云春老师从诗人顾城诗歌创作的总体概况切入了讲座主题——顾城海外六年时期(1987-1993)诗歌作品的接受现状与风格变化问题。她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评选出版的“世纪文学60家”引出了当今评论界对顾城后期创作的遮蔽、误读与主动回避忽略的现象。顾城1987至1993年期间完成了大量的作品。2015年北京金城出版社整理结集出版了《顾城海外遗集》6卷9册,其中诗歌卷《因为思念的缘故》整理收集了595首诗。讲座围绕诗歌卷中诗人作为童话诗人的孩童、朦胧诗派的先锋和海外华语诗人的离散者三种身份的延续与创新做了全面的解读。刘老师指出顾城海外诗歌主要呈现三个结构体系:新西兰岛居劳作与生活;欧美文化游历记录;母语诗艺探索与家园梦回。通过对《星月的来由》《弧线》《乞者》《一代人》《苹果螺》《红麦》《电传》《城》《水银》《鬼进城》等大量作品对比与分析,讲座指出顾城海外时期诗歌既有早期童话诗人的纯净质素,也有汉语诗歌语言修辞炼金术的执着追求,同时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转向。顾城后期诗歌意象晦涩,595首诗歌中大量写梦、死亡、鬼等主题,是诗人在文化离散中个体生存困境与文化焦虑的双重表征。最后,刘云春老师强调对顾城海外时期诗歌的深层心理分析必须严格限定在文本阅读和与之相关的一部分诗学理论两个方面,才能避免从纯粹行为与结果推究心理与动机的道德习见,保证文学批评分析的相对客观性与专业度。另一方面,顾城这样的天才诗人,他所追求的诗学“自然之境”和现实中自我实践的幻觉模式、神秘主义体验,虽然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色彩,诗学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创作上不具有任何可复制性。
赵飞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赵老师首先感谢刘云春老师在疫情特殊时期为大家带来一场诗歌盛宴。其次,赵老师肯定刘云春老师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及同情的态度对顾城诗歌作出解读,从顾城的童年到中年、从国内跨越海外,让我们对诗人及其作品获得了整体认知,并指出顾城诗歌前后期的延续性。我们也应结合诗歌形式与意蕴去品味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丰富哲理。
讲座一共持续了2个多小时。主持人和主讲人共同回答了学生问题,对相关话题进行了多方互动交流,讲座圆满结束。在会话框里同学们多次反馈受益匪浅。
图1:刘云春老师开始主讲
图2.赵飞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图3. 部分线上听众合影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云上歌乐·特别讲堂”是抗击疫情下,中文学院推出的特别讲座。据悉,11月7日至11日,中文学院还推出了周文德教授的《认知地名学——从川外地名说起》,周金声教授的《创新国际中文教育新教材教法的理念实践》,邓齐平教授的《沈从文《边城》与人类情感形式创造》,但凝洁博士的《多面的“文化”:一个跨文化视角》等四场精彩讲座,丰富了学生的课业生活。
图:2020级陈琳/ 文:2022级郭喜
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