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7日下午14:30,一场“技术与艺术的互动——以电影为例”的专题讲座在行政楼 A609会议室如期举行,主讲人是四川大学王彬教授,中文系刘云春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参加此次讲座的还有中文系2016级学生。
王彬教授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影视艺术学教授,文艺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王彬教授先后主讲程《影视艺术概论》、《西方影视理论及流派》、《影视文本比较分析》等多门专业理论课程,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王彬教授长期关注影视艺术中青少年亚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主张电影研究应该抛弃宏大理论的侵蚀和干扰,回归电影本身。
讲座开始后,王彬教授从“电影作为技术媒介的出现”、“技术发展与电影形态的演进”、“技术创新与电影的未来”三个方面展开讲座,在讲解中她以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及《战狼2》、《红海行动》等当下流行的电影为例分析影视技术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首先,从古代中国墨子提出的小孔成像原理讲到利用光线演出的皮影戏,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到现代电影院的出现,从爱德华•慕布里奇的照相术到卢米埃尔兄弟首次放映的电影,王彬教授向我们展现了电影技术的前身与形成。接着,王彬教授介绍了电影技术的发展及其形态的演进,早期独立的声音与画面,到后来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的出现,电影技术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但同时,二十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电视的出现与普及也让电影陷入了危机,由此引起了电影技术的发展革新,新的电影种类——科幻电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现在,也出现了更多电影技术,虚拟影像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最后,王彬教授就技术的创新与电影的未来向大家描绘了一个未来的人工智能世界。不仅给大家介绍了VR、AR和全息等技术,也引导大家思考了电影的未来。电影技术创新不仅能让观众的体验效果更好,而且使得电影发展更好,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由此也推动了文艺学的发展。
在王彬教授的介绍结束之后,就是主讲和听众互动时间。同学们的问题集中在——人工智能越来越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学艺术还有未来吗?王彬教授认为这个问题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焦虑。艺术从来没有远离过技术。她说有声电影出现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观众和艺术从业人员对之是相当不接受甚至是抗拒的。今天我们对技术的恐惧和担忧与之是相同的。她举例说在她的课堂里曾经放映过一部默片(无声电影),学生完全无法卒观,无法忍受一个多小时没有声音的电影。王彬教授解答在场同学们的其它疑惑,让同学们对技术与艺术的互动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认知。
主持人刘云春教授最后作了点评。她说今天的讲座虽然是文艺学主题讲座,其实是一场技术性相当强的学术专场讲座。主讲人从物理学原理到柏拉图洞穴理论到知觉美学再到人工智能,为我们中文系听众展现了一个广阔而有趣的文艺领域。她说技术与艺术从来都是密切交织互动的领域,譬如油画颜料的改良和丰富对西方绘画艺术的促进;而电影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变革史,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观影者的感知审美习惯的强烈挑战和深度塑造。讲座从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来理解电影艺术,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人文与技术的深刻辩证关系。今天因为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我们对技术的过度焦虑和对文艺前景的过分担忧都是多余的。不管技术怎么发展,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的。最后刘云春教授总结到这样的讲座是富有启发意义的,这样的讲座也是让人意犹未尽的。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文学艺术对存在和生存的诗学意义。
下午16:00左右,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